前言
成為交換學生的動機每個人都不一樣,而我也不例外。當初離開台灣的契機我時時銘記在心。
營隊帶了,社團跑了三、四個,系隊也打了,而課業的成績也顧好了,大一的生活就在懵懵懂懂之中度過了。有人跟我說過:「一開始進大學學的是加法,接著就該學會減法了。」大一的我當然不懂這是在講甚麼,然而上了大二才意識到,要用心經營一個領域是要花不少時間的,要兼顧所有是不可能的。於是我學會了減法,我開始思考大一的這一年我經歷了甚麼、曾經擁有甚麼、又留下了些甚麼。這一年我過得很快樂,也交到很多朋友,但總覺得自己內心就是有種不踏實的感覺,好像到頭來剩下的終究只是回憶而已。
在清大,帶營隊是個很熱門的活動,參加系隊也是,雖然參加了許多活動,但我好像就是無法融入這樣的生活。大家都喜歡帶營隊,打球都是打籃球、打排球,說巧不巧,我的興趣全部都不是這些。即便我嘗試著要喜歡上這些活動,但我就是無法放棄我對足球與攝影的熱情。群眾效應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主流文化,被留下的人隨著時間久了就開始變得格格不入。
發想
上大學前的我,可能是電影看太多,但對大學生活除了玩樂之外,還抱有一點對學業上的期待。不是指成績要多好,而是能有那種上課聽課以及與教授討論,下課跟同學一起繼續鑽研剛剛上課學的,或著是去Lab摸摸器材之類的。一年多下來當然一點都不意外這些事情大部分都沒有發生,取而代之的是上課抄抄筆記或著睡個覺,平常偶爾念點書,考前大家一起分享考古題想辦法拚過期末考。當然,過程當然也是很有趣也很難忘,但久而久之我常常問自己是不是失去了對學習的樂趣。
我開始漸漸意識到台灣的大環境讓我們漸漸地失去了對學習的樂趣,久而久之剩下的只剩那張考卷跟考卷上的數字。我不知道是只有我有這個疑問又或著是其實大家都知道但卻又不說。我知道如果一直待在這種環境我很難得到我想要的答案,於是我做出了也許是我出生以來最重要的決定。19歲的我決定要出國當交換學生一年,也許我會因此多花一年的時間,也許到頭來我甚麼答案都找不到,不過我還是毅然決然決定要走,我想在我的熱情被澆熄前看看這個地球上其他的學生是怎麼想的。
交換生活
到現在,我在德國也已經待上接近兩個月了,其實我很訝異在這裡我的適應比想像中的還要好很多。我是在德國為數不多的亞洲人,在這的人大多都是歐洲人以及一些美國人,本以為會跟在台灣一樣再一次成為群體中的少數。但事實卻近乎相反,我確是少數的亞洲人,但我卻跟很多歐洲人成為很好的朋友
我得先坦承,德國是個很有自信的國家,不是說德國人看不起其他人,而剛剛好相反,德國人其實是歡迎外國人的,
(P.S. 難民問題暫時不討論,不過其實在最初的難民政策上大多數德國人是表達支持的,是由於最近開放的數量過於龐大才招來大規模的反對浪潮)
但在歡迎的同時卻永遠少不了對自己國家的信心,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,我的學校杜賓根大學,對外籍生可以說也許比本地生還要更好,幫我們找宿舍、註冊以及安排不少課程及活動,但最特別的就是,即便他們知道我們是外籍生,依然不是所有的資訊都是用英文告知。像是他們常常口頭講英文,但文件上全部都是德文,或著有些是乾脆只講德文。當然,如果私底下去問他,他們絕對會用英文回答你,但在他們常常使用德文的情況下,給了我一種「既然你要來德國,就給我學德文吧!」的感覺
再來說說交換生活。交換生活是很有趣的,畢竟這是個語言文化都與台灣大相逕庭的國家。德國跟台灣很不一樣,在台灣與大家不一樣的人就是怪人,很多本來就冷門的活動都瀕臨著被忽視與消失的危機;讓我感到最訝異的一點就是在德國幾乎沒有那種少數。也許是我現在看到得還太少,但在這不管你想做甚麼都能找到與你志同道合的人,而且都能昂首闊步去做你想做的事情。舉個例子來說,在德國的體育課種類超過100種,從在台灣就很普遍的籃球、棒球、羽球、桌球、瑜珈、游泳、田徑、排球之類的,到在德國不可或缺的足球,以及像是魁地奇、風帆、划船、輕航機、跳傘、愛斯基摩求生、攀冰等等。我原本以為後面那一串看似冷門的活動會沒甚麼人,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這些活動在這裡卻依然爆滿。我原本以為德國或著說歐洲國家就是足球足球足球,來了才知道根本不是這個樣子,當然足球非常熱門,但絕對不會只有足球。
不只是體育,整個社會風氣都是,從小在台灣大家都叫我們要認真念書,學測爆了跟你人生毀滅了感覺差不多。在這卻不是這樣,真的上大學的人也許只有一半不到,另一半都在其他各行各業努力。而上大學的這一半,絕對不會有台灣重理輕文的風氣,再次以我的學校為例,從在台灣常見的物理、化學、生物、醫學、資工、財經、經濟、法律、政治、社會學、管理、超過十種語言等等,到趨近於沒有的宗教、文化(文化還相當驚人,不是只有日耳曼,舉凡埃及文化、斯堪地那維亞文化、古典考古、印度學、史前文化、伊斯蘭研究,這些全部都是不同的科系)、考古修復等等,你念甚麼都不奇怪,而且我想在這你絕對能找到你喜歡的東西,畢竟這只是杜賓根,如果在這沒有你喜歡的還有很多學校或是其他事情你可以做
德國也有主流文化,次文化,次次文化,青少年文化等等,但無論你是哪種文化,你都能夠昂首闊步的走出去。歐洲人open minded的心胸不只表現在學習,對人處事的態度也是,而且對自己人是,對外國人也是。在這裡,我交到了很多很好的朋友。我們不見得成天混在一起,因為我們都知道自己有自己的事情要忙,大家都有自己的興趣,也有自己的生活。不需要特別講,星期五或是周末,只要有人有空就可以一起到bar或是club聚聚。在這裡,和別人或是朋友說「不」不是件奇怪的事情,跟別人做不一樣的事情也一點都不奇怪。也許這就是西方文化獨立的特質,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與眾不同的生活,有著自己的故事,有著自己的生涯規劃,但對於與自己不同的人卻能有著包容以及開放的心態,友誼的橋樑依然可以建立。
這是我的宿舍,德國的宿舍跟台灣很不一樣,幾乎都是單人房,沒有室友但有樓友。而且對他們而言宿舍不只是一個能住的地方,還要是一個跟家一樣有生活品質與溫度的地方。我在台灣從來沒有用心思考過我的宿舍應該要長哪樣,只要有張床跟桌子可以唸書應該就可以了;來到這我卻開始思考我是不是也該跟他們一樣,讓我的房間更有生活的品質。
這裡的生活不似台灣一樣匆忙,星期天幾乎全部商店都會關門,他們說因為周末是要讓家人聚在一起的時間,如果商店開門大家就會出門,而不是待在家與家人相處,這在台灣是不可想像的。一開始我覺得很不方便因為星期天哪都不能去,現在想想其實滿有道理的,就是因為哪都不能去我才會待在房間裡,雖然家人不在這,但也是因為大家都在房裡所以才能跟樓友們聚一聚。
我的故事還沒有結束,其實也只是剛剛開始而已。接下來的故事會怎麼寫我也不知道,我唯一知道的就是在這裡我會用心對待每一天的生活